引言
近期GitHub,小红书上曝光华为OD主动管理理念引发广泛争议。
💢 一、"主动管理"背后的工具化逻辑
1. 数据化(牛马)的人
- 项目将9名离职员工完全量化为"5人主动管理,4人计划外离职"(见第四部分)
- 员工特征被分解为"独生子女"、"名校背景"等可筛选标签(第五部分)
2. 人力资源"回收利用"
- 文档明确提到"流转资源"概念(5.2章节)
- 要求对"回收资源"加强技术面试但"坚持标准"
💢 二、剥夺生活与健康的制度设计-华为压榨员工
1. 典型案例分析
- 案例3-SXX:因"感知转正无望"消极工作(第三部分)
- 案例9-PXX:拒绝签署"6个月不离职协议"被迫离职(第三部分)
2. 健康牺牲机制
- 不合理的KPI设计
- 案例2-FXX"频繁生病请假"被记录为负面案例(第三部分)
💢 三、系统性的"非人化"管理
- 筛选标准异化
- 评估"独生子女"的"承重能力"(5.1章节)
- 筛查"家庭情况"以预测稳定性(5.4章节)
- 淘汰机制冷血化
- "主动管理"成为变相裁员工具(第四部分)
💢 结语
当企业管理将"效率"凌驾于人性之上,华为OD案例警示我们:技术不应成为异化劳动的工具。最后爆料华为内部资料的员工,貌似也被离职了,也是个勇士;发这篇文章,也不知道会不会被OTA😂;
🔻来源知乎🔻
如何看待华为海思 21 级大佬谈「主动管理 OD」?
如何看待华为海思 21 级大佬谈「主动管理 OD」?
🔻来源Github🔻
huawei-od-active-manage
对近一年以来(2024年H2~2025年H1),在部门非雇员OD管理中出现的主动管理、计划外离职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复盘,提炼出OD招聘和管理中的经验教训,指导我们在选、用、育、留等各环节的改进,尤其在综合面试环节需要强化一些面试要素,持续优化面试环节的标准和管理过程中差异化的管理方案,提升OD的有效留存率。
暂无评论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 登录